当前位置:首页
>合作交流处>校友文化
民丰机械厂校友张志强美文赏析--《创业者》
发布日期: 2020- 09-08 17:00 浏览次数:

20世纪60年代,国际形势异常严峻复杂。根据毛主席指示和国际备战的需要,中央决定在建设好大三线的同时,在内陆沿海省份建设小三线兵工厂。1965年3月,山东民丰机械厂选址工作开始。时任山东省经委主任刘鹏、副主任李春之,济南军区国防工办杨崇富,省机械厅二局杨玉升,省设计院刘锡江组成了民丰厂选址领导和专家班子。同一时间,时任青岛汽轮机厂厂长的吕华林,也接到了调小三线工作、出任山东民丰机械厂第一任厂长的凋令。上级组织要求吕华林即刻启程到沂蒙山腹地参与民丰厂的选址工作。

民丰机械厂旧址

吕华林,1923年出生在山东文登,1941年仅18周岁的他在山东文登参加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南征北战,浴血疆场,先后多次负伤,是二等甲残疾军人。在和小鬼子的搏斗中,一颗子弹从鼻子旁边打进去,从脖子左后侧穿出,险些丢掉性命。在解放战争中,他的右膝盖被打碎,右脚脚弓被炸坏,造成终身残疾。他的左肩胛后面还留下了一个杯口大小的伤疤,直到去世时身体内还残留有敌人的弹片。他从一名战士,经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考验和磨炼,成长为解放军的营级指挥员。1949年青岛解放后,被任命为青岛公安局保警大队大队长。1953年转业到地方,出任青岛汽轮机厂厂长,在这个岗位上他一干又是九年。

接到调小三线工作调令的那一年,吕华林已经42岁。作为一名党员和老兵,他早已养成了无条件服从的习惯,他没有向组织提任何要求,马上着手交接工作准备动身。其实,当时离开青岛,他和他的家庭都要面临很大的困难:一是他身上多处负伤,身上残留的弹片经常使他疼痛难忍,如在城市,治疗条件会好些;二是80多岁的老父亲需要他赡养。当年离开家时参军保家卫国未尽孝心,而今他又要启程远去,真是自古忠孝难两全;三是妻子长年患病卧床,连生活都不能自理,需要他照顾;四是两个未成年的孩子都在上学,尚未成年,也需要父亲的照顾和教育。面对这些困难,吕华林同志知道孰大孰小的道理,他毅然地踏上了奔赴临沂蒙山的征途,开始了民丰厂的筹建工作,从此再也没有回头。

民丰机械厂军代表合影

沂蒙山绵延八百里,群山环绕,崮峰相连。3月的山里,春天虽然已经到来,但依然寒风料峭。在从岱崮公社通向篱坪村的河道上,行将出任山东民丰机械厂厂长的吕华林乘坐的老式吉普车,一路走走停停,摇摇晃晃,上下颠簸,犹如巨浪中的一叶扁舟。驾驶汽车的叫丁言章,那年他不到40岁,也是刚刚接到调令,参加民丰厂的筹建。因为从岱崮公社到篱坪没有路,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们就是沿河道来回赶坡里集。吉普车蹦蹦跳跳开到了公家庄附近,从未见过汽车的大爷大娘们都非常好奇。吕华林下车亲切地同乡亲们打招呼,他向乡亲们说明来意,大家就像见到了当年的八路军一样,热情地为吕华林带路。有的地方车子没法通过,乡亲们一声招呼,直接把吉普车抬着过去。到了唐王崖附近,汽车根本无法往前行驶了,吕华林他们就弃车。

步行,从唐王崖翻山走到篱坪村。他爬上青岗岭,举目眺望着獐子崮和周围荒漠的山岭,深深感受到了肩上担子的重量和任务的艰巨。作为一名战士,他无惧困难,对未来他充满信心。

根据中央关于迅速建设地方军工厂、实现轻武器配套的精神和华东局、山东省委的有关指示,山东省成立了小三线建设指挥部并设在蒙阴岱崮公社坡里街,现场统一指挥民丰厂、工模具厂、前进厂、光明厂等企业的选址工作。最大的特点,筹建小组将要有充足的水量作为选址的首要条件。在当地群众的配合下,指挥部和吕华林等终于找到了唐王崖下面的泉水,用抽水机抽了两个小时后水面没有升降现象,完全能满足生产、生活需求。最终,经省经委李春之副主任乘飞机在篱坪周边的上空盘旋定位,确定山东民丰机械厂厂址定于蒙阴县篱坪村左右的两条山沟中。

厂址确定后,马上开始了设计施工。建厂初期的基建工作是异常艰苦的,吕华林抱着残疾的身体,白天咬着牙同青年一起挖沟、抬土、搬石头。晚上在四面透风的石头屋子里,点着煤油灯同大家一起讨论当天的工作,研究明天的部署。最早调民丰厂的李文明同志说:“那个时候,一是工作环境差,二是生活条件苦,厂长和我们都住在老乡家里。有时候没有主粮,伙房就煮上一锅地瓜吃。厂长吕华林和我们一起挖沟、抬筐,晚上在煤油灯下开会时,老厂长已经筋疲力尽,我常常看到他眯上眼睛,认为是老厂长累了,可能睡了。但当讨论到内容有误的地方,他立即睁大眼睛予以纠正。原来吕厂长没有睡呀!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此时的吕华林依然像战场上的指挥员一样,身体力行,呕心沥血地在指挥着民丰厂的前期建设工作。

几乎所有接触过吕华林以及在他身边工作过的同志,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吕厂长虽工作严谨但却平易近人,他和任何人打交道从不摆官架子。大家说,吕厂长就像大家庭的长者一样和蔼可亲。说起自己的父亲,吕厂长的长子吕延明却和大家对老爷子的评价略有不同,吕延明说:“爸爸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工厂的工作之中,要讲爸爸有什么特点,那就是他一生都爱党、爱国、爱企业。从不把家务事放在心上,回到家,可能已经很累了,也很少和子女们交流。在孩子们的记忆里,他始终都有一种威严感。爸爸对我们兄弟各方面要求都很严格,是一个慈祥但又很严厉的父亲。

好人好马上三线  备战备荒为人民

1970年,正是“文化大革命”动荡的年代。吕华林同志抵住压力,全力指挥工厂军品生产。那些年,他一年内要发动数次大会战,把生产指标不断刷新。他审时度势,提出了变一条生产线为二条生产线的会战口号。没有生产场地,吕华林同志带领党委一班人讨论制定了自己动手打山洞的计划,响亮地喊出“两个人工作一人干,省出一人上前线”(意即打山洞)的战斗口号。前方车间在王兴利、李树森、李安敬等同志的带领下,500多名男女职工投入了打山洞的战斗中,用了近两年时间打成了14.5山洞的扩建任务。把民丰厂的全年生产量由1000万发提高到2000万发,任务翻一番。前方车间会战,吕华林同志还发动后方车间自己动手造设备,在刘寿令、曹文圣、李富胜等同志领导下,后方车间的师傅们硬是靠顽强拼搏的精神和过硬的技术本领,为前方车间造出了57套大中型设备,这些老师傅代表由任敦敬、于全斗、高殿奎、刘国帮等。前方打胜仗,后方紧跟上。吕华林同志还调动指挥后方车间、科室、单位一切为前方服务。那些年,机动科在兰恒清书记带领下,采取连班转、昼夜巡视的做法,确保全场水电暖供应不出问题。四车间在卫三杰书记带领下,大干苦干加巧干,开展技术岗位练兵活动,确保前方工装正常使用。车队在朱念全等同志带领下,一保前方车间生产材料不受影响,二保所有产品及时全部运出,三保全厂生活的日常用品保证供应。那个年代,车门印有“山东民丰机械厂”的解放牌汽车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后勤部门在那如火如荼的年代也干得热火朝天。在科长丁元鹏、齐玉光的带领下,伙房的师傅们起早贪黑、不辞辛劳,坚决保证让职工吃好喝好;医务室当时的负责人李景堂和大家一起讨论怎样为会战贡献力量,决定只留下值班人员,其余的都到前方车间巡诊,医务人员郑佰鑫、李桂芳、王永蕙、张恒娟等不分白天荷叶,背着医药箱巡诊在前方每一个车间。当时的民丰厂在吕华林同志率领下,前方打胜仗,后方紧跟上,全场一盘棋,真可谓红红火火、热火朝天。今天忆起那些年、那些事,就算50年过去,好像九发生在昨天。吕华林出身贫寒,少小离家。他的文化程度,依靠当年在抗大分校的学习和部队多年的补习文化所学到的,仅达小学三年级的水平,但就是这样一个文化程度不高的厂长,却能运筹帷幄、统率三军,把民丰厂建成了让全国兵器企业学习的大庆式企业。他究竟由什么秘诀,能把党交给的工作完成得如此完美?原山东省商检局局长、曾在民丰厂担任过厂办公室主任的邢德茂,在吕华林身边工作多年,他这样评价老厂长:“吕华林同志是从战场上走下来的老领导,几十年南征北战血与火的考验和锻炼,使他对党有坚定的信仰。为什么他能把民丰厂管理得有章有序,井井有条,就是他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动摇,不走样,执行上级领导的命令指示,他都能在党委会上带领一班人认真地讨论研究,并迅速在全厂认真贯彻执行。”同是在吕华林身边工作多年的杨乐家同志回忆说:“吕厂长的工作作风就是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由于战争年代留下的腿伤,他行走多有不便,因为脚后弓骨头被打坏,他一生都不能穿皮鞋。每日里大家都看见吕厂长脚踩一双布鞋,在全厂各个车间、科室调查走访,掌握第一手资料。特别是晚饭后,晚上8点到10点多钟,他几乎天天都穿行在民丰厂的各个地方。围着民丰厂走一圈就得两个多小时,他需要同基层干部谈话掌握生产动态,他还要亲眼看看前方每个车间、每道工序的生产情况。从晚上11点起,他几乎每天都主动主持召开党委会,研究当天的工作进度情况,制定第二天的工作计划。杨乐家同志深有体会地说:“吕厂长的党委会,半夜12点结束时早的,到凌晨一两点钟那是常事,早上不到7点还要正常上班。”在他的带领下,民丰厂锻炼了一大批能打硬仗、会打硬仗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以至于兄弟厂的领导在谈到民丰厂时,都赞许地说:“老吕真行,论文化程度没有别人高,可就是解读上级方针政策的能力超强,领导能力、指挥能力超强,样样工作跑在前面。”十几年来跟随吕厂长工作的干部个个都心服口服,打心眼里佩服这个值得尊敬的创业者。时任民丰厂三车间党支部书记的李安敬,在回忆吕华林同志时动情地说:“吕厂长这个人除了工作作风踏实,对人热情外,最大的特点就是敢于承担责任。”1973年,三车间弹头车间曳光管火灾事故发生后,李安敬感到压力很大。吕厂长找到李安敬说:“不要有压力,如果追责任,第一个负责任的使我。搞枪弹生产的,出安全事故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防止类似的事故再次发生。”在吕厂长的直接领导下,厂技术科李黎工程师在火灾事故后,精心研究改进了曳光管的引燃剂重点配置工艺流程,调整后的工艺保证了安全生产,也杜绝了此类事故的再次发生。

三线军工记忆

吕华林同志非常关心职工生活,在这一点上他尤为突出。那些年,厂党委经常发动生产大会战。在前方车间激战正酣的同时,他十分注重职工生活的改善。他经常同伙房的管理员徐志明一起研究提高食堂饭菜质量,用沂蒙山特有的黑山羊给职工熬羊肉汤。青岗林食堂每周的饭菜都有食谱。特别是在伙房包水饺、蒸包子的时候,大家一定会看到吕厂长的在伙房里的身影。他和炊事员一起促膝谈心,研究制定每周食谱的落实。更让大家感动的是,吕厂长从不搞特殊,他总是在多数职工已经打完饭的情况下,才拿着一个饭盒,在窗口外凭饭票打饭。有时候当天的包子、水饺都已经卖完了,他就打些简单饭菜。每每看到老厂长打饭菜的身影离去,我都有说不出的感动,这个身影令笔者至今都无法忘怀。一个老革命,一两千员工的工厂一把手,在这一点小事上也一身正气,不搞特殊,难怪他在全厂干部职工中的威信如日中天。

还有一件更让大家感动的事情,它发生在民丰那些年的春运之中。

民丰厂的干部职工都是按照“好人好马上三线”的要求且经过严格的政审,从各地单位和企业中挑选的精兵强将,他们当中有从青岛市调入的行将出任驻外外交官的党委副书记张燃,有青岛台东区总工会主席张卿之、青岛中山路派出所所长宋世耕,市南区团委书记王绥福、市北区统战部副部长杜明颜、还有机械工程师曲广泉、电器工程师明金章、土建工程师孙克福、八级钳工高殿奎以及七级车工、磨工、钳工等工种的师傅不下20人,从淄博市张店区调入了分管工业的副书记王书汉以及保卫干部高富德等几十人。另外,济南、烟台、潍坊等地市也都有许多的业务干部和技术人才调入。更让山东小三线历史不能忘记的的是,从重庆451厂由毕玉山厂长带队调入的40多名业务骨干,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有李黎、李灼平、雷定康、吴耀庭、岳云清、李树森、黄有德,等等。民丰厂建厂历史不能忘记的还有从东北321厂调入的几十名干部和业务骨干,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有涂国富、吴景昌、丁崇贤、李光荣、迟恩贵、杨文衢、周立基、丁振坤、罗振财,等等。这些天南地北的民丰人就是为了一个圆建设好小三线,让毛主席他老人家睡好觉的承诺,齐聚篱坪,造枪造炮保国防,以至于50年过后,这些人依然无怨无悔。建厂初期,各地来的民丰人父母、妻子、子女都还在原城市,每年休一个十几天的探亲假,要换乘多次汽车、火车才能回家。特别是每年一次的春节临近,给吕厂长带来的压力可想而知。每逢佳节倍思亲。职工平常回不了家,过春节是一定要和亲人团聚的。但当时的交通条件根本满足不了职工这个最基本的愿望。怎么办?吕厂长召开党委会,讨论决定,用厂子的解放汽车送职工回家过年。民丰厂以青岛人居多,厂里每年要安排七八辆解放汽车去青岛方向,另外,济南、潍坊、临沂等地也有车辆送职工回家。多么寒冷的严冬啊!在那滴水成冰、漫天雪花飞舞的山区公路上,一辆又一辆载着探亲的干部和职工的汽车爬行着驶上了回家的征程。为了御寒,大家都包裹得严严实实,围坐在一起都看不清对方的脸。车辆行驶了一段时间后,司机停车让大家方便。没有厕所,干脆男女各占一边。正在大家纷纷下车方便的时候,人群里出现了腿脚不便、身穿雨衣的吕厂长,他也和大家一起乘坐大卡车回家过年。同志们都清楚地知道,厂长身体有伤,他完全可以坐自己的专车。但吕厂长不搞特殊,仍然是忍着身上的伤痛,抵御着凛冽的寒风和大家挤在一起回家过年。在副驾驶乘坐的修理工指导吕厂长坐在车上,劝老厂长到驾驶室御寒。但吕华林同志说:“我和你们都一样,大家不怕冷,我还怕吗?”他坚持坐在车厢里,和大家一起顶风冒雪,共渡难关。

解放牌汽车

吕华林同志用他高洁的人品、无私的胸怀、努力的工作,赢得了全厂干部职工的信任。干部们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总愿意找他诉说,寻求解决的办法。时任厂工会主席的高存芳这样评价吕厂长:“他在使用干部问题上确实是有一套的,多年在部队养成的用人标准,他在企业工作中发挥到极致。吕厂长爱惜人才,会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只要你在岗位上认真地工作,他永远就是你坚强的后盾。”高存芳还说:“民丰厂之所以在成为全国大庆式企业,根本的就是企业有一个好的带头人,依靠吕华林精心打造的有超强战斗力的干部队伍,和拼搏向上为国家多作贡献的全厂职工,民丰厂一跃成为全国兵器工业的大庆式企业之一。”吕厂长之所以受到全厂职工的尊重,还在于他非常关心职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职工做好每一件事。在厂里运输能力很紧张的情况下,那些年几乎每一天都有一辆生活车往返在青岛、淄博、日照、临沂等地。青岛时令海鲜,淄博的酱油、醋,日照的毛蛤蜊、海蛎子,临沂的新鲜蔬菜都源源不断地运抵民丰菜店,确保了全厂职工的生活需要。

吕华林还非常关心民丰子女的教育问题,他想尽一切办法,从各地招来高水平的教师,他们当中的代表就有:数学老师魏云集、纪恩师,语文老师刘希河、魏喜莲,英语老师张衍胜,体育老师刘恩堂等。由于这些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严格执教,民丰子弟学校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学生。现在他们有的在德国、英国做学术工作,有的在北大清华读到了博士,有的在我国外交部、公安部等重要部门工作,其中1987年入校的一个班级,在班主任方玉兰的带领下,从小学一年级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全部40多名同学升入大学的学生就达30人之多,其中研究生10几名、本科生20多名,他们之中的佼佼者宫兆雪、盛文艳、刘楠楠、吴楠等读到了博士。刘楠楠还在德国欧洲著名的美茵兹翻译学院工作。民丰子弟学校教学成绩,引起了省国防科工办领导的高度重视,1973年,民丰子弟学校破天荒地在全省小三线企业中开办了高中班,自此,民丰的孩子足不出户就能从小学一直读到高中,令省内兄弟企业羡慕不已,刮目相看。

民丰子弟学校

参与到三线建设的职工队伍中,广为流传着“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样一句名言,昭示了小三线人在国家的国防建设中表现出来的勇于牺牲、敢于奉献的精神和品德。作为一个企业的带头人,吕华林深知要搞好企业就要关心职工、爱护职工、解决好职工的后顾之忧的道理。由于都是双职工,如何办好托儿所,解决孩子入托就是一个厂长面临的最大难题。建厂初期,流行一种“先生产后生活”的说法。吕厂长请示上级领导得到的是“农民不就是把孩子抗在地头上吗”这样的答复。没有办法,吕厂长只能把托儿所与大、中、小班分别因陋就简地建在山洞或车间里,但几年后,吕厂长还是想尽一切办法建成了所有三线兄弟企业中最好的托儿所。当时的省经委副主任李春之听说后,要到民丰视察。吕厂长找到了时任厂团委书记的岳泰,指示厂团委马上制作一批儿童玩具送托儿所。岳泰发动全厂团员青年,利用弹壳下角余料等自作了飞机、坦克、大炮、机枪、火车等儿童喜欢的玩具。李春之到托儿所查看了托儿所的建设,给予高度评价。当和小朋友们一起观看了这些具有军工特色的玩具后更是赞不绝口。李春之对吕华林说:“民丰的托儿所建得好,管理得有特色。”吕华林趁机笑着说:“你不是说把托儿所建在山洞口就行了吗。”李主任听了哈哈大笑,幽默地说:“老吕,你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啊。”

民丰厂幼儿园小朋友合影

吕华林在民丰的20年是他人生最辉煌的20年。20年里他和全场干部职工一起艰苦创业,在贫瘠的沂蒙山腹地建起了现代化的兵工厂。20年里,他创建并发扬光大了民丰精神,在民丰厂培养造就了一批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涌现了李在业、刘芳、杨国华、魏喜莲、徐增节等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培养锻炼了涂国富、张书杰、李黎、李文明、朱常禄、钱泽华、杨文衢、刘志刚、周志禄等一大批科研技术管理人员。20年里,他带领全厂职工创建了全国大庆式企业,把民丰厂高射机枪子弹生产线由一条线扩建为两条线,产量翻了一番,产品成本一直保持全国最低,产品质量一直位居全国第一。20年里,他呕心沥血,关心职工生后,在北山建起了一座座宿舍楼,让绝大多数职工从平房搬入楼房,把工厂创建成了全国兵器系统大庆式的企业之一。20年里,他舍小家顾大家,一心想着企业,全心全意地位职工服务,他走遍了民丰厂的每一个角落,每一条道路。他为了民丰厂的建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9992月,时年76岁的老厂长吕华林调任山东省医药公司总经理岗位并光荣退休后,因病不幸逝世,走完了他辉煌的革命的一生。谨以此文向山东民丰机械厂的创业者—吕华林致敬!全体民丰人会永远地怀念您,愿老厂长在天堂一路走好!

(编辑:查政)